tile BM-2006-0503.1.1-20

Period:Ming dynasty Production date:15thC-16thC
Materials:stoneware
Technique:glazed, moulded, fahua,
Subjects:dragon lotus,flower flaming jewel
Dimensions:Height: 39 centimetres Width: 244 centimetres Depth: 12.70 centimetres

Description:
Group of twenty glazed ceramic tiles, originally from two buildings. Made of stoneware with fahua-type decoration, moulded with vigorous three-clawed dragons (one chasing a flaming pearl) cavorting among scrolling plants-lotus and peony.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they were arranged into four rows (or friezes) of five tiles each to form a screen.
IMG
图片[1]-tile BM-2006-0503.1.1-20-China Archive 图片[2]-tile BM-2006-0503.1.1-20-China Archive 图片[3]-tile BM-2006-0503.1.1-20-China Archive 图片[4]-tile BM-2006-0503.1.1-20-China Archive 图片[5]-tile BM-2006-0503.1.1-20-China Archive 图片[6]-tile BM-2006-0503.1.1-20-China Archive 图片[7]-tile BM-2006-0503.1.1-20-China Archive

Comments:These roof ridge tiles were studied by ZHAO Muyun 趙牧雲, architectural historian in China. She is the daughter of the textile specialist Zhao Feng who worked on the Stein collection textiles at the British Museum in 2006-7. Zhao Feng saw the dragon tiles and brought photographs to Zhao Muyun, who wrote the following report in 2007. Zhao identifies one of the flowers on the tiles as a chrysanthemum but it is a peony. 关于大英博物馆新藏龙纹琉璃的几点认识赵丰 赵牧云一、龙纹琉璃的基本情况大英博物馆新近获得了一组琉璃制品。此套琉璃制品应为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正脊装饰贴面,共20件。底黑,刻有黄、蓝行龙两对,并饰有荷花、菊花纹样。我们将每条龙分别编组,蓝色面右龙为第1组,蓝色面左龙为第2组,黄色面右龙为第3组,黄色面左龙为第4组,并分别从龙头至龙尾方向编上A、B、C、D、E号(图1)。每组首尾两块(即1A、1E、2A、2E、3A、3E、4A、4E)长度相等,为40厘米;其余长度相等,为58厘米。厚度均为3-5厘米左右。其中1组背后从E至B写有汉字“正脊西头一号”至“正脊东头四号”,3A写有“正脊西头六号”;3组背后从E至B写有汉字“正脊东头一号”至“正脊东头四号”,1A写有“正脊东头六号”(图2)。从纹样来看1组和3 组的A、B号贴面也无法准确相连,由此判定其中缺少一块贴面。而2组和4组则准确相连,即各对龙非对称。仔细观察1、2组贴面纹样,除去1组A、B间缺少一号,两组基本协调对称。1D、2B上均饰有蓝色琉璃盛开荷花纹样,1A、1E、2A、2E上则饰有黑色琉璃荷叶,两条蓝色琉璃行龙腾云驾雾,穿梭于枝繁叶茂之间。第3组花饰则为牡丹花,颜色与前两组相同。龙身为黄色。有趣的是,第3组黄龙张牙舞爪,且前方叶上有宝珠一粒,与别组龙均不同。四条龙在细节处理上(如鳞片)均有变化,表现了其精湛的工艺。二、龙纹琉璃的工艺史及产地的关系琉璃是一种使用于建筑构件上的低温铅釉制品。同类技术的釉陶最早出现在汉代,但史载琉璃在使用范围上已突破了汉代日用器皿和随葬品的范畴,开始使用在建筑屋顶装饰方面了,这就使琉璃有了广阔的使用范围和更多的实用价值。从5世纪初起,人们称建筑物上的铅釉装饰物为琉璃,视色釉器为“釉陶”。实际上,从器皿发展到建筑物上,这只是范围上的不同,或是使用范围的扩大,并无本质上的差异。到6世纪中叶,北齐宫殿上已有少数黄、绿色琉璃瓦,其它则多在青瓦上涂饰核桃油。由此看来,魏齐间仅在都城皇室建筑物上装饰琉璃部件。唐代除制作琉璃器物外,建筑物上使用琉璃作为装饰物的地域和范围,比前显著扩大。就目前所知,山西的介休、陕西的长安、河南的嵩山、东北的渤海国等地的重要建筑物上,都出现了琉璃吻兽和瓦件。山西介休县洪山村出土的唐贞元11年(795年)法与寺界限碑中,有“西至琉璃寺”的记载。既称琉璃寺,就必有琉璃制品和装饰部件。此寺址距当时的介休古瓷窑址仅3公里,附近森林茂密,又盛产煤炭和陶土,为烧造陶瓷和琉璃提供了充足的燃材料。由此,介休烧造琉璃的历史,似可上溯到795年,法与寺和琉璃寺的琉璃就应是在这里烧造的。元代,山西琉璃业开始进入兴盛阶段。品类、造型、工艺、色彩等各方面,均较前有大的发展。尤其是随着山西寺庙建筑的发展,琉璃建筑几乎遍布全省。如元初创建的芮城永乐宫,各殿瓦顶上琉璃构件,制作技术极高。明代山西的琉璃艺术空前兴盛。永乐到成化年间(公元1403-1487),山西的琉璃业大为发展,使用范围日渐扩大,品类增加。工艺技术上也有所突破,色釉除黄、绿、蓝、白、紫、赭、褐等色外,又增加了黑色、酱色、棕色,其中孔雀蓝(又称翠蓝)和孔雀绿(又称翠绿)较前更加艳雅纯正,而黑釉产地在北方仅限于山西境内,主要有两处,一是阳城,二是介休。介休义棠广济寺(天顺6年即1462年建成)殿顶上的脊、吻、刹、兽、龙、凤、狮、麟、仙人、武士等等,均在胚胎之上施黑色釉彩。其釉色明亮,与其它色有的琉璃制品比较,风韵截然不同。此后75年至嘉靖16年(1537年)重修此殿,仍以黑色琉璃补葺(图3)。大英博物馆所藏龙纹琉璃制品施蓝、黄、黑色釉。琉璃釉为低温色釉之一,釉料以石英为主,铁、钴、锰为着色剂,以铅为助熔剂烧成,其釉色有黄、绿、蓝、紫等多种,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以黑釉作地(图4)。由于山西琉璃的兴盛特别是独特的黑釉技术,我们基本可以判定,这套龙纹琉璃的产地应该是在山西。三、龙纹琉璃的纹样与年代的关系元明之间,随着宗教的发展,佛寺、道观和风俗神庙的神龛、影壁或屋顶构件之上所用的琉璃采用了更为灵活的装饰题材。以脊饰而论,人物有:菩萨、僧侣、仙人、力士、化生童子等等;禽兽有龙凤、狮虎、麒麟、大象、马匹、大鹏鸟等等;此外,桥梁、楼阁、花卉、日月星辰等等,无所不包。以龙形而言,升龙、降龙、盘龙、左龙、行龙、卧龙、龙串富贵、二龙戏珠等等,真是各尽其妙。我们可以选择其中一些代表性的龙纹琉璃正脊进行比较。永乐宫的建筑上就出现龙纹的正脊。其中三清殿的正脊两面堆塑着升龙、降龙、丹凤朝阳、二龙戏珠和莲花、牡丹等花卉图案。潞城县李庄文庙大成殿上的琉璃,是今年来新发现的元代作品。正脊两侧,堆塑着八条行龙穿游于牡丹之中。该殿琉璃上有元代至治元年(1321)和至元元年(1335)的题记。平遥城南冀壁村双林寺天王殿正脊行龙的造型与此也十分相象,该殿年代为明弘治十二年(1499)。平遥冀壁村双林寺大雄宝殿和天王殿上的琉璃制品都是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所作。正脊两侧行龙与该套琉璃相似(图5)。宣德5年间(1430年)所造天镇慈云寺噼卢殿脊侧花卉以牡丹为主,蛟龙串于其间。脊上狮、麟、凤、鱼、马、狻猊等禽兽,或息或奔,各具形态;童子侧身仰卧,丰润生趣。洪洞广胜上寺大雄宝殿的脊饰,是明景泰3年(1452年)重建殿宇时烧造的。脊饰游龙肥瘦适当,蜿蜒自如;花卉枝叶繁茂,色彩艳丽;狮虎威猛雄健,神态逼人。介休义棠广济寺(1462年建成,1537年重修)正殿顶上的正脊亦是彩色的龙穿花卉纹,风格与大英博物馆所藏龙纹琉璃非常接近(图6)。清梦观内三清殿上的琉璃,是道光四年(公元1284)重修时烧制的。脊饰雕塑十分华丽纷繁。脊中所塑行龙,身式蜿蜒,鳞甲细小,釉色富丽,但与明龙风格皆然不同。从图案上看,大英博物馆所藏龙纹琉璃中的穿花三爪龙与潞城李庄文庙元代大成殿正脊上的龙纹十分相似。同时,平遥明代弘治年间双林寺天王殿正脊行龙的造型与此也十分相象。。此套琉璃制品工艺精湛而不繁复,用色少而不显单调,因此,应当为明代遗留文物。四、龙纹琉璃原来的使用场合我们先可以假设,这套龙纹琉璃应该来自同一个建筑群,而且,很有可能是带自同一个建筑。因为几乎不可能找到风格、品相如此相似的一套琉璃,同时,琉璃侧的成组的刻写文字也支持这些琉璃出处相同。此时,我们再可以肯定,同一种颜色的行龙应当成对,左六块右五块。但是,这两对龙纹不会来自同一条正脊的正反两面,因为它们的正反两面不能符合,当正面一组是左六块右五块时,另一组反过来之后变成左五块六右块,与正面无法对应。所以这两对龙并不来自同一条正脊。那么,如何解释这种不对称的现象呢?答案或可以从山西介休后土庙后土殿两侧的朵殿正脊得出(图7)。只有在朵殿上,正脊在脊刹两侧并不等长,且外侧长度大于内侧。因此,我们推测此套琉璃的两对行龙,很可能出自东西两朵殿之上的正脊。黄龙菊花纹样脊饰在西侧朵殿上面南(即正面),故写有西头正脊,并饰有宝珠一粒。蓝龙荷花纹样脊饰在东侧朵殿上面北(即反面),故写有东头正脊,没有宝珠。这样也符合外侧宽度大于内侧宽度之理。当初拆卸下来的时候应该有四对行龙,每对之后均有编号以标示区别。在人们收藏这些琉璃脊筒时,他们先将双面都有琉璃纹饰的脊筒分为两个琉璃板,分别进行编号。四对行龙被分成两组,一组收藏了正面西侧的黄龙和背面东侧的蓝龙,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一组,而另一组则收藏了正面东侧的黄龙和背面西侧的蓝龙,此组不知收藏于何处。至于原来为左六块右五块的格局为何又会少了一块,变成各是五块?我们推测,曾经收藏这些龙纹琉璃的某一人,为了将作品在家里某处装饰起来,选择了平面的形式。此时,如果把这22块全部在平面上展示出来,则布局时有长有短。当时的收藏者可能就临时舍弃了其中不很影响视觉效果的两块,即每一行的第五块,最后排成四行五列。后来,那两块已被人们遗忘,这就是我们在拍卖时看到的形式。
© Copyright
THE END
Click it if you like it.
Like11 分享
Comment leave a message
头像
Leave your message!
提交
头像

username

Cancel
User